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晚报缘梦

      彭祖耀

      缘分如轻盈的蒲公英,悠悠飘舞,悄然将我的文学梦与《长沙晚报》牵手相连。从此,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携手同行,温馨甜蜜。

      犹记得多年前的那个处暑时节,生活的画卷在红薯的映衬下展开。那时,家里堆满了红薯,清晨的刨薯声仿佛是生活的乐章。我跟着父亲去河滩晒红薯丝,那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至今难忘。后来,我把这段记忆写成了《那年的薯丝饭》,怀着忐忑的心情投给了《长沙晚报》。

      投稿后的日子里,我满心期待又有些不安。没想到,不久后我真的收到了编辑的来信。信中,编辑老师先是对我的文章给予了肯定,称赞文章充满生活气息,能勾起一代人的回忆,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编辑老师说,文章中对红薯丰收场景的描写虽然生动,但在细节的处理上可以更加细腻,比如可以多运用一些感官描写,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红薯的颜色、形状、触感等。另外,在描述煮薯丝饭的过程时,可以适当放慢节奏,增加一些动作和心理描写,使这个场景更加鲜活。

      我如获至宝,按照编辑老师的建议认真修改文章。我坐在桌前,思绪如潮水般涌动,努力回忆着当年的每一个细节,心中既紧张又期待,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我对红薯丰收场景多运用感官描写,如红薯有的表皮暗红、形状圆润且带着泥土芬芳。煮薯丝饭时放慢节奏,增加动作和心理描写,从铁炉罐被吊上通钩起,手颤抖着倒薯丝、搅拌,小心插孔、洒水,紧张又兴奋地看着炉罐晃动、白汽升腾……

      经过反复修改,我的作品终于在《长沙晚报》上发表了。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我瞪大了双眼,满脸的不可置信,随后猛地站起身来,双手不自觉地颤抖着,一把将报纸紧紧地搂在怀里,兴奋得原地转了好几圈,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真的发表了!真的发表了!”脸上的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般灿烂无比。这是我第一次在晚报发表作品,它给了我极大的创作信心和勇气。

      那次成功的投稿,如同开启了我与《长沙晚报》缘分的大门。从那以后,我便爱上了《长沙晚报》,尤其是《橘洲》文艺副刊中的美文。“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每一篇文章,从中汲取写作知识和技巧。我养成了摘抄好词美句和美文剪报的习惯,一本本笔记本和剪报,见证了我的努力与执着。

      《橘洲·文苑》版面容量大,栏目丰富,如繁花似锦的文学花园,贴近生活社会。它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就像一片广袤无垠的文学天空,让我能尽情翱翔。在这里,我汲取着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晚报助力乡村振兴,开设了“忆乡愁,看振兴”栏目。当我看到家乡浏阳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富民政策在乡村广袤田野落地,如春雨滋润大地;扎根,如大树深深扎根土壤;蓬勃,如花朵绽放绚烂光彩,心中的喜悦喷薄而出。我将那浓浓的情感倾泻笔端,先后在这个栏目发表了《茶园飞歌》《白沙豆腐香》《喜看稻菽千重浪》等6篇作品。为了写好《书香“博士村”》,我进行了多次深入采访考察。编辑们给予了专业的指导,我几易其稿。最终,这篇作品发表后被编辑在“橘洲”公众号上,海量的阅读量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他们纷纷慕名前往参观或组织研学。

      《长沙晚报》亦师亦友。在与她相伴的岁月里,我如一颗渴望成长的种子,在这片文学的沃土抽枝展叶。在这里,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更收获了成长。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