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实现双向奔赴

长沙市市校联盟结出硕果,发布“三张清单”60个项目和案例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罗婷立

      10月29日,长沙聚焦“促推科产融合 强化科创资源招引”,召开市校联盟座谈会。会上重磅发布“高校院所代表性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清单”、“高校院所代表性科技成果待转项目清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清单”三张清单,共收录60个精选项目和案例,成为近两年长沙深化校地合作、加快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生动注脚。

      转化提速:“三技”合同本地转化率过半

      长沙启动市校联盟建设以来,就积极构建“需求对接—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一大批高校院所先进技术成果就地转化、产业化。截至目前,全市“三技”合同本地转化率提升至52.15%,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幅高达74.25%。

      本次发布的20个代表性成果转化案例,从各成员单位推选的430个已落地项目中遴选产生,累计转化金额达10.85亿元,涵盖作价入股、技术转让等多种转化模式。

      中南大学梁步阁教授团队的“微功率超宽带雷达技术”项目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该项目解决了雷达探测领域“近、小、慢目标探测”的行业痛点,其产品在重大灾害救援中屡立奇功,新一代装备成果累计完成销售4000余万元。令人振奋的是,该项目技术已延伸至大健康领域,研发出非接触、医疗级精度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用于独居老人和亚健康人群的睡眠和健康监测,目前月出货量约1万台,年产值达千万元,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

      来自高校的数据也很有说服力。中南大学近年来转化的科技成果长沙占比约50%。湖南大学今年以来已转化知识产权百余件,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多家,转化总金额超5.42亿元,88%落地长沙。

      科研攻关:催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

      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与加速产业化的同时,各高校院所持续强化科研攻关,催生了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

      本次发布的20个代表性待转项目,从高校院所推选的百余项重点科研成果中精选而出,具有技术成熟度高、应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已基本完成转化前期工作,亟需在承接落地与要素支撑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有望快速形成产业细分领域的新增长点。

      这些项目紧密围绕长沙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在加速前沿技术布局方面,“智慧交通精准智控”“耐辐照机器人”等项目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在加速新兴产业培育方面,“高温电磁功能结构技术”“冷冻电镜国产替代技术”等为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在加速赋能产业升级方面,“锂离子电池用氟硅功能电解液新材料”“杉木大径材高效培育技术”等致力于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的显著成效,离不开市校联盟成员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交流。现场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联盟成员参与长沙“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63项,占全市75.9%,新增的15家省级创新联合体联盟成员参与率93%。各区县(市)、园区与高校二级学院、科研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129项,4000余项技术在长交易,“三技”合同本地转化金额增长33%。市政府投资基金已出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子基金8只、其他创业投资类基金12只,实缴规模38亿余元。

      人才齐聚:万千青年长沙追梦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青年则是活力和希望之所在。长沙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政策,为全球青年才俊追逐梦想厚植沃土。本次发布的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是万千青年汇聚长沙、奋力拼搏的生动缩影。

      他们勇闯产业攻关新赛道,在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等前沿领域,涌现出“星空泛连”“特罗梅尔生物”等未来之星;他们重塑产业发展新模式,在低碳材料、智能建造等领域,诞生了“优蚁智建”“清村环保”等新兴主体;他们开拓产业融合新形态,在科技文化融合等领域,“火灵工业设计”“留声文化”等企业将科技元素融入创意产品。

      湖南大学在读博士李镓睿是青年创业的典范,他创办的长沙凝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面向混凝土制造商提供全球首创的爆品低碳剂,获湖南省2025年“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如今,他的公司已实现自我造血并稳步扩张。今年销售额预计达2000万元,估值超2亿元。

      对于人才,长沙的支持政策没有“最优”只有“更优”。以2025年为例,深入开展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25个,累计孵化创新创业实体4600余个。高校院所新增45名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人才的磁场效应日益显现,这从高校数据也可见一斑:湖南大学“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218人次,较“十三五”期间实现人才增量翻番;其中“四青”人才177人次,占比82%。湖南师范大学2025年毕业生在长沙就业比例超36%,近千名科创人才入职长沙重点企业。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