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希望我们只是‘一面之缘’”|“‘所’见‘所’闻”系列报道

长沙市女子看守所“她队伍”以严管厚爱引领迷途心灵重返正途

  • 长沙市女子看守所管教中队长魏芳在为在押人员授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静芸 摄 长沙市女子看守所管教中队长魏芳在为在押人员授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静芸 摄
  • 扫码看辣视频 感受刚柔并济的“ 她 力 量 ” 扫码看辣视频 感受刚柔并济的“ 她 力 量 ”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洋子

      当晨光洒向长沙市女子看守所(原长沙市第四看守所),监区内已响起规律的脚步声。通宵值守后,女警陈翼添刚完成上一轮巡逻,这是她在高墙内工作的第12年。

      24小时值班,每30分钟一次巡查,全封闭看管,这一湖南省首个“全国标兵看守所”,恰如一处特殊的“高山峭壁”。而陈翼添和她的队友们,正如扎根岩壁的杜鹃花坚守绽放。记者近日蹲点探访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她队伍”,见证她们如何以铁规筑牢底线、用温情消融隔阂,为迷途的心灵点亮重返正途的微光。

      “我希望,你能敬畏法律的尊严”

      为维护女性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长沙2010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女子看守所,专门羁押女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余刑三个月以下女性罪犯。

      “我们工作期间不允许携带手机。”踏入监区前,陈翼添细心提醒记者存放手机,随后将自己的手机锁进监区外的个人储物柜。从此刻起,她和同事们便进入“全天候在岗”状态。

      经过几道严密关卡,监区主通道赫然眼前。通道墙壁上,两段文字直抵人心:“我希望:我们只是一面之缘,从这儿出去后你就再也不要回来。”“我希望:你能敬畏法律的尊严,你能懂得我们的付出,你能不负亲人的期盼。”陈翼添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工作精神,也是全所上下共同的期盼。”

      秩序,是监区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每个监室内,“生活、学习、活动”三区划分明确,生活用品严格按编号摆放成直线。9时,在押人员依照编号就座,进行日常德育学习。

      “在押人员入所第一课就是监规教育。”长沙市女子看守所管教副所长肖赫介绍,看守所将一日行为细化成19个标准环节,要求在押人员逐一练习、验收过关,“目标是帮助她们形成举止有度、文明有序的行为习惯,学会敬畏法律”。

      然而,这些规范从不是冷冰冰的约束。变天前,女警们会提前备好厚被褥;逢年过节,看守所为每名在押人员发放过节物资;看到谁情绪低落,女警们总会第一时间上前聊聊心里话。“规矩是底线,但关怀是桥梁。”在这儿工作了20年的管教中队长魏芳说,这种刚柔并济的引导正逐步显现效果。良好的行为表现可纳入看守所羁押表现考评,目前该所已有多名在押人员因表现良好获得从轻量刑,缩短了回家之路。

      “我担心你,必须回来看看”

      中午时分,监区心理咨询室内,湖南省公安厅监管总队心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等红刚结束一场心理辅导。一名原本情绪低落的在押人员在50分钟心理疏导后,带着笑容离开咨询室。

      为全面关注在押人员心理状态,长沙市女子看守所不仅为每人建立一对一心理档案,还配备了专业心理团队。“所里的心理团队有3位老师轮流值班,每周要接待近20名在押人员。”宋等红说,“这项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

      心理关怀同样面向警队内部。“监管女警们心理压力也很大,”她补充道,“每月我们都会组织团体辅导,大家常常聊着聊着就哭了,释放完压力,又继续回到岗位。”

      律师会见室里,长沙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值班律师黄雪梅正在为一名在押人员解答法律问题。“我们4名律师轮流值班,每月一次,每次基本见10个人。”她发现,女警们对在押人员的状况了如指掌,“她们会提前提醒我‘今天某某情绪不太对,请多留意’。”

      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这里无处不在。

      在监区花园,在押人员丽丽回忆起判决书送达那天:本该在外培训的管教民警胡梦翠特意赶回所里,满头大汗地把她带到办公室,没有谈沉重的判决结果,而是先陪她聊了很久的家常。

      “她说,‘我担心你,必须回来看看。’”丽丽红着眼眶说,“我从没想过,除了家人,还有人这么在乎我的感受。”这句话成了她永远的精神支撑。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发生。17岁的小莉因敲诈勒索被羁押后,魏芳发现了她藏在心底的大学梦。“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你愿意努力,一定能重返校园。”魏芳不仅鼓励她,更提请看守所帮她买复习资料、制定计划,协调参加高考。如今,已走进大学校园的小莉,仍常给魏芳发信息报平安。

      成绩或许能说明:这里先后荣获公安部集体一等功、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40多项荣誉。

      “感化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家”

      15时,监区内响起舒缓的八段锦音乐,在押人员整齐起身,动作舒展有序。图书室内,民警杜丽和谢芳莉正在整理准备分发给各监室的书——这个藏书2万余册的“特殊图书馆”,涵盖法律、国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在押人员可通过智能系统申请借阅。

      “我们推行‘学校式教育’,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学习中找到价值。”肖赫介绍,看守所构建了国学、诗词、法律为核心的“三个三”文化教育体系,通过领学、趣味活动和定期考评,助在押人员实现潜移默化的转变。看守所还将学习情况纳入文明监室评比,促使各监室自发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文化长廊里,整齐陈列着在押人员的学习心得和手工作品。“以前我连名字都写不好,现在能背很多古诗词了。”丽丽翻开写得密密麻麻的学习记录本,眼中闪着光。

      这份责任的背后,是女警们无声的付出。“每三天值一次24小时班,每半小时巡逻一次,一天要走七八公里。”陈翼添笑着说自己练就了“沾枕即睡,闻警即醒”的本领,却难免对家人心怀愧疚,家里两个孩子常问:“妈妈为什么总不回家?”

      但“感化一名在押人员,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增添一份社会和谐”是全所始终秉持的理念。记者了解到,建所15年来,长沙市女子看守所已帮助数千名女性失足者重回家庭和社会。有人出所后找到工作,想请女警“吃顿饭”表达感谢;有未成年人考上大学后,每年回来分享成长经历;更多人带着在这里学会的包容与感恩,开启了全新人生。

      记者手记

      严与暖的“引路人”

      “希望我们只是‘一面之缘’——从这儿出去后,你再也不要回来。”

      在长沙市女子看守所,这句话不仅是墙上的标语,更是每一位女警深植于心的信念。她们日复一日地行走于高墙之内,在规则与人性交织的地带,践行着一种独特的使命:既要做严管的执行者,也要做温情的传递者。

      在这里,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可以被感知的温度。女警们用专业树立规矩,用真心化解隔阂,用耐心陪伴成长。她们在刚性制度中注入柔性关怀,在限制自由的同时唤醒良知。

      也正因如此,那面墙上的期许,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化作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是走出困境的丽丽,是圆梦大学的小莉,是认罪悔过的死刑犯,是千余名在这里找回方向、重启人生的女性。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